第四集 正螺旋与负螺旋
这个春天,我获得一个印象深刻的“正螺旋”和“负螺旋”概念,以为用此来了解并帮助我们的孩子,有举足轻重的意义,所以表达出来与大家共鉴。
我与张逸民院长接着探讨:以往那些成绩很好的学生,大约有哪些因素?在探讨中,归纳出大约有这样几类:
一是家境贫穷的学生。在多年的采访中我看到,相当多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士生长于农村。他们家乡的教学环境并不优越,但穷则思变,读书成为他们迫切需要抓住的一条出路。他们由于入学之初特别用功而获得好成绩,从此成为老师表扬的对象,在一次次成功中,进入了正螺旋状态。
二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,家庭成分有些问题的学生。他们知道,如果自己不特别努力,就没有机会。由于努力,在学习上成为班上的尖子,也成为老师表扬的对象,在学习上获得自信心,从而进入正螺旋状态。
三是父母有殷切期望,教育得法,孩子也肯主动努力。他们入学之初取得好成绩,经常得到老师、家长表扬,被送上正螺旋状态。
四是在学习的某个阶段,由于某种机缘,对学习发生兴趣而获得好成绩。他们从此受到表扬激励,这又加强了他的发展。这其中最常见的“机缘”,就是遇到好老师。老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,学生受到鼓励,重新认识自己、发现自己,由此萌发学习兴趣,进入正螺旋状态。
成功的学生往往有其共同点:在学习的早期阶段,因成绩处于班上的领先地位,被表扬被激励,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乐趣,终于走向成功。
回头再看到新西兰去读小学的燕燕,出国前她在班上已毫无领先优势,而是被批评的对象了,怎么办?只好到新西兰去,在那样的“蛋糕题”面前,她的领先地位体现出来了,自信心得以重建,于是进入了正螺旋状态。
张院长说,我们在新西兰,到处看到他们的中小学老师和颜悦色,总把鼓励的语言挂在嘴上。大学教授则常常是在与学生“商量”中教学。他们的举止言谈,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职业行为中,这就是教育的境界了。
张逸民院长还告诉我:“我们石景山原古城五中的校长王槐树,他的外甥已经到了上一年级的年龄,但他坚决不让外甥上一年级,而让他在幼儿园再学一年。这就是想透了的明白人。这是宁可推迟一年,也要让孩子在上一年级时处于领先状态。”
过早地把孩子送进学校,目的是想让孩子早一点去获取知识,以为“先下手为强”,其实让自己的孩子小别的孩子一岁甚至两岁去上学,并非优势而是劣势。让孩子处于劣势就难有自信,此后会一直处于艰难中成长。缺乏自信,世上万种信息、千种机会就在眼前也会不知获取,那么,仅因“过早上学”这一步之错,也可能贻误终生。
一位女教师给我讲的一个故事:有个初一女生自己攒钱想买一部《哈里·波特》,快攒够了,碰到了她的生日,母亲把《哈里·波特》买回来了,作为送给她的生日礼物。没想到女儿顿时眼泪掉下来,不是感谢,而是说:“没劲透了!”
从此拒绝看《哈里·波特》。
别人听了都说,你看你,自己没花钱,又得到了你想要的《哈里·波特》,这多合适呀!
可孩子不是这么想的。这个世界能给予她发挥一点自主性的空间已经微乎其微,好不容易有一本自己想要的书,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,而且为此准备了很久,就要成功了,突然,母亲消灭了她的愿望。
一个孩子在成长中,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尊重,他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就无从萌生。这第一步就没有走好,怎么迈出第二步呢?缺乏这第一步和第二步,成长就会寸步难行,就无法避免走到负螺旋状态。
假如孩子已处在“负螺旋状态”,请立刻停止对孩子的批评、挖苦和苛责,否则无异于迫害!否则不论你多么爱孩子,都换不来孩子的“觉悟”,因为你自己就在误区。
因为此时继续给孩子加压,就是往“负螺旋”方向使劲,把孩子往向下的方向推,那就是在制造失败。这时需要立刻着手寻找往“正螺旋”方向推助的用力点。
有位当编辑的母亲对我说:“是赞扬和鼓励吗?我们不是没有对孩子鼓励和表扬,常常有一点进步就使劲表扬了,有时孩子也会保持一段,但转眼间还是厌学,要不说说他,他马上就不行了,怎么办呀?”
我说,我们还该记住,“自信心”很难通过高高在上的表扬使孩子获得。如果孩子已处于负螺旋状态,就好比掉在一个坑里,他已经非常困难了,你站在坑上表扬他是没有用的。你也要跳到坑里去,要去学会理解他的困难和痛苦,要找到和他的“共同体验”和“共同语言”,才可能找到帮助他的有效办法,否则他就很难上来。
“成功感”是孩子自身的体验,没人能代替他体验,但可以为他创造条件去获得成功的体验。总拿高标准去要求他,他达不到就没有成功感可言。你降低难度,他达到了,成功的体验就在他身心产生。不要说低难度没用,新西兰五年级那个“蛋糕题”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生。
成功的体验不一定只在读书。记得我的孩子曾在初一的寒假,提出要独自回故乡看外公外婆。
“你行吗?”
他说,“行。”
我们支持了他。他一个人行程数千里,在一个清晨去敲外婆的门。外婆惊喜!孩子获得了一次非常快乐的成功体验。
深刻的成功感,即使在孩子遭遇失败时也会对孩子以持续的支持,这比你的表扬更可靠。所以“成功感”是“自信心”的基础。
在“自信心”和“成功感”下面更深一层,还有一个要素叫“求知欲”。每个孩子天生就有求知欲,失去自信心和成功感,就会损害到“求知欲”,这就损害到了深层。“求知欲”受损的表现就是“厌学”。
人生的求知欲是本,知识为末。伤害了学习的欲望,造成厌学,便是舍本逐末,以末害本。
所以,关注孩子处于哪种状态比盯“分数”重要。孩子厌学就是处于负螺旋状态,如果不发生逆转,就会真正“没戏”。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-
品质保证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-
多种配音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-
公司化运作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-
双重备案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-
7*14全天候服务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推荐样音
更多收到您的极速试音需求
关注【客服微信】
听最新案例,新客礼包等你拿!
提交成功
试音顾问将在工作日半小时内联系您,请准备试音文稿或参考音频加速匹配
你也可以注册,可自助下单挑选主播,在线接单配音。(7 X 24小时主播接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