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,中国马铃薯优势产区,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%以上。这样圆形的马铃薯地,在内蒙古至少有4000个。
汤可攀,中化农业项目负责人,为了让种植大户享受到“保姆式”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,过去一年,汤可攀几乎跑遍了这里的地块。
这家现代农业服务中心,是汤可攀他们去年刚刚建成的,专门为周边100公里内的种植大户提供施肥、打药、作业等各种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。
将液体肥注入储藏罐,喷灌作业开始。325米长的喷灌机,就像钟表的指针,围绕田地的中心点开始转圈。长臂下110个喷头,将液体化肥均匀地喷洒在马铃薯叶片上,500亩的地块,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,农业社会化服务让种地越来越简单。
过去的“救命薯”今天变成了“致富薯”。当农业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,不仅能带来高产,还能让种植大户当起“甩手掌柜”。
服务中心内,农艺师正在通过卫星遥感图显示出的地块颜色差异,判断作物长势。10分钟后,农艺师到达了遥感图显示的地点。采集土样、叶柄,拿回去分析,可以准确知道这片马铃薯地得病的原因。
此时,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调取最近一周这个地块的生长信息,及时分析判断异常的原因,提出解决方案,避免给种植户带来损失。化验室内,工作人员借助检测设备,30分钟内,就能拿到数据,协助农艺师,为种植户制定解决方案。两个小时后,施肥机开始作业。
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,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,让种植、施肥、收获每个环节变得越发精确。